网站首页 >> 办事大厅 >> 药物非临床安全评价 >> 关键技术

关键技术

    1.建立针对创新生物技术药物及特殊新剂型产品的系列安全性关键技术及评价策略,形成行业标准16项

    • 在国内首次提出并创新性建立针对特殊疾病模型的CAR-T细胞/干细胞的生物分布检测技术及毒性评价模型,基因治疗产品毒性、生物分布/排泄及免疫原性等评价技术,及溶瘤病毒产品的标准评价方案,被国内药物研发、评价及监管机构广泛认可及推广。

    • 国内最早构建了可应用于单抗类药物组织交叉反应的不同种属(人、非人灵长类、啮齿类)的全系列正常组织标本库,建立了标准的抗体类药物的组织交叉反应检测技术。

    •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适用于纳米产品的遗传毒性试验方法优化组合方案及具体的试验方法,建立含银纳米样品生物分析方法,起草纳米产品评价国家标准5项(GB/T 42469-2023、GB/Z 42246-2022、GB/T 41915-2022、GB/T 38261-2019 、GB/T 41212-2021),行业标准1项(YY/T 1897-2023)。

    • 已完成36种CAR-T、人源神经干细胞(NSC)、临床级人胚胎干细胞分化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ES-MSC)、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等新型细胞治疗产品的安全性评价,支持14项获批临床试验,并支持中国首个1类新药CAR-T产品倍诺达成功上市。

    • 完成首个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副痘病毒载体基因治疗药物及国际首款II型单纯疱疹溶瘤病毒临床前安全性研究,支持肝癌DNA疫苗、艾滋病DNA疫苗、高脂血症基因治疗产品等10种重大基因治疗创新品种进入临床试验。

    • 成功支持20种抗体类药物顺利进入临床试验,3个品种获得美国FDA临床批件,其中包括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PD-L1单抗,以及全球首个引入免疫和靶向多重机制的癌性腹水治疗双抗。目前已支持瑞帕妥及阿达木单抗成功上市,另有3项品种在上市申请中。

    2.建立符合国际GLP标准的全方位毒性评价技术平台,多个学科引领国内行业技术发展

    • 建立了具有国际水平的系列遗传毒性评价技术,如大鼠/小鼠Pig-a基因突变试验、体内染色体畸变试验、体外微核试验和大鼠/小鼠多脏器彗星试验、双核细胞微核识别,及符合ICH M 7要求的化合物致突变性风险评估(Lhasa Derek和Lhasa Sarah)技术等,解决药物早期致癌性风险评估。

    • 率先在国内建立清醒Beagle犬心血管呼吸遥测技术平台,建立核心功能组合实验(FOB)用于评价中枢神经系统,并牵头组织开展全国FOB参数标准化研究;建立药物辨别、自身给药、自然戒断、条件位置偏爱等多个行为学模型,支持药物潜在成瘾性及神经系统药物药效学评价研究。

    • 建立了基于QSAR预测和多种微量、快速的遗传毒性评价技术体系用于杂质致癌性风险评估,验证了N-亚硝基杂质取代基结构对致突变性的影响,支持国家药品杂质监管限度制定。

    • 建立了符合中药特点的安全性评价新技术,尤其是中药制剂及生物分析、中药注射剂过敏性评价新模型、体外毒性快速筛选技术,为中药安全性评价以及毒性机理研究提供了解决方案。

    3.开展药物毒理学国际前沿技术研究,建立系列安全性评价新技术、新模型

    • 与国际组织合作联合筛选、验证了30多种不同动物种属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新型肾毒性、肝毒性、心脏毒性和免疫毒性生物标志物,牵头组织国内联合验证工作。

    • 构建了人源化肝三维培养模型、仿生血脑屏障模型、并建立了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肝-肾、肝-肠、肝-皮肤等多器官级联器官芯片模型,开展器官芯片、类器官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验证测试和监管标准应用研究。

    • 国内率先建立了干细胞转化的心肌细胞体外心脏毒性评价技术及心律失常预测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多个CDE发补品种进行了心脏毒性评价研究,实现了hiPS诱导的心脏毒性评价模型的监管应用。

    • 自主构建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分化的体外神经细胞模型,集成Q-PCR、高内涵细胞和多孔微电极阵列(MEA)技术,实现了从多终点综合评价同类型神经毒性药物的神经毒性/活性作用。

    • 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在药物安全评价领域的国内开创性应用研究,首次建立小鼠胃肿瘤毒性病理数据集,并形成数据标注的质量控制标准规范。构建的DenseNet AI算法模型对于胃鳞状细胞癌的毒性病理诊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取得成果

    • 发表学术论文 500 余篇,编辑和出版的 GLP 相关资料及专业书籍 30 余部,培养药物毒理专业研究生 100 余名。

    • 组织国家 NMPA GLP 法规及配套文件的起草修订,作为主要单位参与国内药物安全性评价技术指南和行业标准的起草,参与美国 FDA、ICH、欧盟 ECVAM、日本等多项国际技术指导原则的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