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2025年全国药品安全宣传周子活动-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检院)公众开放日活动举办。
多家企业负责人、大兴区管委会、媒体代表等零距离感知药品检验工作,了解科学监管背后的技术支撑。
中检院党委书记、院长安抚东在启动仪式上表示,中检院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要求作为工作的根本遵循,始终牢记保障药品安全是最根本的职责。全力提升药检技术能力,持续完善全国生物制品批签发体系,放射性药品检验网络建设取得新进展,建立了可快速精准鉴别3000余种药品毒性杂质和化妆品安全风险物质的筛查平台,强化全国药检系统“一盘棋”思维,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和体系优势,持续提升药品质量安全把关能力;着力提升中药监管支撑能力,研究探索基于可视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中药质量现场快速检测技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监管急需,高水平推进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医疗器械标准数量达2070项。积极推进化妆品审评制度改革,支持化妆品原料创新,推动新原料与关联产品同步申报;不断追踪国际前沿,持续推进监管科学研究;运行七大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深入推进智慧药检行动计划,以检验的信息化、智能化推动检验全过程的可追溯,确保检验工作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据悉,中检院深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聚焦鼓励创新、便利企业,发布实施了《注册检验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规范》,推动14项改革举措,将注册检验样品量从每批3倍量调减为2倍量,罕见病药品由3批9倍量调减为1批2倍量;进口检验和生物制品批签发样品也同步缩减,预计每年为企业节约送检成本约20亿元,受到企业的广泛欢迎。
中检院综合业务处副处长黄宝斌详细介绍了中检院药品注册检验工作改革及成效。北京工商大学教授何聪芬介绍了科学染发的相关知识。
本次全国药品安全宣传周的主题为“药品安全监管为民”,中检院特别设置了实验室参观环节,公众代表分组参观了化药所、器械所、中药所,了解药品、医疗器械质量检验背后的黑科技。
在化药所,科研人员拿出了两只小小的橙白胶囊,打开后里面同样空空如也。科研人员告诉记者,其中只有一只胶囊中含有尿素[14C],用于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检测。因其化学量极小,肉眼几乎不可见,研究人员会通过核素鉴别、放射化学纯度分析、均匀度、放射性活度等项目对胶囊进行质量检测,以确保药品安全可靠疗效稳定。
红花、冬虫夏草是常见的贵细药材,也是中药材造假的重灾区。中药所特别设置了中药展位,摆出多种中药正品及常见的伪(劣)品,并现场演示了红花染色及增重的快速鉴别方式。
在医疗器械所电磁兼容实验室内,正在接受检测的医用手术机器人吸引了公众的目光。科研人员介绍,医用手术机器人作为高度集成的医疗器械,其安全、有效、可靠性将直接影响患者的安全。因此,在注册检验环节需要对其性能、安全、兼容性和可用性等项目进行多维度、多层级的检验,最终的检验报告内容将高达600多页。
(转自医药经济报)